大熊猫国家公园蜂桶寨片区内红外相机拍到的大熊猫母子(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制定印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科研指导意见,在对大熊猫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大熊猫公园试点期间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大熊猫科研还有哪些空白和不足?指导意见列出以下六点:
一是大熊猫野生个体基础生态学数据仍然缺乏。四川大熊猫野生个体生态学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卧龙、王朗、唐家河等局部的保护区,且研究的方向比较分散,缺乏长期、系统性科学研究。
二是迁地保护种群面临种群健康问题。如何提高圈养种群生存活力,避免出现个别大熊猫后代过多,形成“霸群”现象;如何建立可持续性有效监测,提高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确保迁地保护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是国家公园基础管理信息数据缺乏。有关国家公园内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和生存现状等主要资料来源还是2011年至2013年期间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缺乏最新的、系统性的资料。
四是各类干扰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程度和机制仍然未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程度、范围亟待全面评估,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针对各种人为干扰的消减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
五是大熊猫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仍然缺乏。对大熊猫动物群落的种间关系、食物网结构、干扰对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对国家公园内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子也不明确。
六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可借鉴经验缺乏。如何建立国家公园内集体所有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实现中央事权、分级管理;如何明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划分权责;如何更加有效的对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进行监管等都值得探讨。
指导意见提出了大熊猫科研重点方向,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本底资源调查,建立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共享模式,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评估、恢复、改造,大熊猫监测体系和新型保护技术研发,大熊猫野化放归及小种群复壮技术体系的建立,濒危野生动物病原生态学,圈养大熊猫繁育与种群健康发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及社区发展,国家公园自然教等。
在支持大熊猫科研方面,指导意见明确,大熊猫国家公园省、市(州)、县各级管理部门将对符合重点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给予人力、物力和行政审批上的支持。简化审批程序,派出科研协作者参与项目,为科研团队提供交通、食宿上的便利。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