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古林箐乡,一批熬过2016年极端寒潮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滇桐“长大成人”,迎来它们的首次开花结实,标志着该次近地保护的成功。
古林箐首次开放的滇桐花朵
拍摄时间2022年6月,李国云摄
滇桐(Craigia yunnanensis)是锦葵科滇桐属的高大乔木。在距今约5500万年到3400万年前,滇桐属的树木曾经大量分布在高纬度大陆上气候温暖而湿润的地区。直到百万年前,随着地球气候逐渐变冷,它们逐渐被迫南迁到更加温暖湿润的地区避难,至今仅有滇桐一个种幸存,其他种都已灭绝。具有和它同样处境的植物,被称之为孑遗植物,也叫活化石植物。中国西南山地中保存了多个这样熬过上千万年还依然存活的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的避难所。
遗憾的是,温暖湿润的生境同样也适宜人类居住,滇桐在适宜生境在受到进一步压缩后,目前已所剩无几。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团队在历经十余年和多个单位通力合作下,仅在云南省、西藏墨脱和贵州省找到500余株个体。因其特殊性和濒危状况,在2010年和2012年,云南省和国家把滇桐列为亟待抢救和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高大的滇桐大树
拍摄时间2016年7月,杨静摄
2016年1月初,昆明植物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团队的杨静副研究员与马关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自然试验示范研究基地”野外栽培了210株滇桐,开展了近地保护试验。但是,仅在幼苗栽培后几天,云南省遭遇了低温雨雪灾害,栽培点更遭遇了罕见的霜冻,多数幼苗受冻死亡,令人痛惜。
2016年近地保护栽培的滇桐及其幼苗
拍摄时间2016年1月,杨静摄
但是,试验选择的栽培点是滇桐耐受范围内的适宜生境,幸存的75株滇桐幼苗在熬过“酷寒”后逐渐茁壮成长,最高株已达5.3米,并在2022年迎来首次开花和自然结实,标志着此次近地保护试验的成功。2021年,云南省开启第二轮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并计划在全省多地建设保护基地,未来将为更多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承担起繁育和近地保护的功能。
古林箐自然保护工作人员与自然结实的滇桐
拍摄时间2022年十二月,肖斯悦摄
滇桐果实及饱满的种子 肖斯悦摄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