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去过动物园,或者从电视,网络上看到过孔雀开屏的画面,你会惊叹于孔雀开屏时的色彩斑斓,靓丽醒目的羽毛,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你可能不知道,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鸟类,比如海南孔雀雉,也会像孔雀那样展开羽毛,向异性炫耀自己,虽然没有孔雀那么鲜艳亮丽,但看上去也足够吸引赞叹的目光。
这种炫耀自身羽毛的行为在鸟类的世界很常见,在自然进化的选择中,通常雄性的鸟类会长得一身鲜艳,好看的羽毛,雌鸟就很一般。在繁殖期,雄鸟通过炫耀自己的羽毛来吸引雌鸟的关注,以证明自己的基因很出色,期望得到雌鸟的青睐,从而完成后代的传承。雌鸟会相互比较各种雄鸟的羽毛颜色,选择最优势的雄鸟交配,繁衍后代。这也是大自然进化,选择的结果。
海南孔雀雉雄鸟全身羽毛乌褐色,密被淡棕白色的细小斑点,前额羽毛松散而直立,呈冠状,背和尾具有金属绿紫色眼状斑点,极为醒目。雌鸟个体较小,尾短,羽色较暗,背和尾上的眼斑稀少或消失,一般雄鸟比雌鸟大一点。整体上和它的近亲种属灰孔雀雉外形很像,只是海南孔雀雉的个体较小点,羽色较暗浓,眼斑也较小,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动物学界对这两个物种的分类地位都存在一定的争议。
前言
海南孔雀雉是我国特有的热带森林鸟类,仅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和西南部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山区,是孔雀雉类中最小的亲缘种。海南孔雀雉通常被认为是灰孔雀雉的一个亚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的红色目录,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
到目前为止,对海南孔雀雉的自然史,生态学和物种分布区间了解甚少。但是对濒危物种的生态史和物种分布对制定保护该物种的保护策略和维护物种现有种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很多动物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物种概况
孔雀雉是珍稀的鸟类之一,世界已知有六个或者七个物种,是亚洲热带雨林的一种森林鸟类。我国只分布着两种孔雀雉类群,即云南西部和西南部的灰孔雀雉和海南岛特有的海南孔雀雉。
早在1906年就有人首次描述了海南孔雀雉,并被视为完整物种,但此后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与灰孔雀雉为同一属物种,这种观点被广泛接受。在2008年有学者发表了相关文章,首次应用DNA测序技术和分子遗传标记等科学手段研究,发现这两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差异为3.1%,超过了鸟类种与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经过长期的独立进化,这两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在过去数百万年间距越来越大,大约于400万到600万年前分化出来。因此,海南孔雀雉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被动物学界逐渐接受。
种群分布和区域
海南岛孔雀雉曾经广泛分布于热带雨林中,尤其是海南岛的大部分中部地区和西南部的山区。据有关学者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霸王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南孔雀雉的种群数量为每平方公里大概3到4只,当时预估的总数量也就是2700只左右,目前还没确切的数量评估,但随着栖息地的影响和人类的干扰,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地下降,迫切需要相关动物学家进一步的调查以评估目前的种群数量。
海南孔雀雉主要栖息于海拔150-1200m的山区,主要是原生性的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这些地方的特点是气候温暖湿润,植物区系中热带、亚热带的成分占绝对优势,郁闭度大,终年常绿,结构复杂,乔木及层间植物丰富,草本植物匮乏。在人工林中没有发现有分布,如橡胶林,桉树林和槟榔林等。
生活习性
海南孔雀雉通常在繁殖季节独居或成对生活,未发现其有群居生活的习性,不是繁殖的季节,通常都是独来独往。在同一个区域内,雌鸟和雄鸟的栖息领地有重叠,但又相互不影响。白天在地面上活动,晚上就跳到树枝上休息,虽然有翅膀,也会飞,但它们很少飞,即便是碰到天敌的追捕,也是利用隐蔽的地形隐藏,不会飞到树枝上躲避天敌。它们性情机警,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以昆虫和蠕虫类为食,也会吃高山榕、悬钩藤、鸡毛松等植物的果实。
海南孔雀雉的巢穴一般选择在在密林中的沟谷地,在一些大树的根旁,利用地面的凹坑作为巢的原型,产卵一般为1到5只,黄白色,目前关于它的卵的大小,质量,孵化期和孵化成功率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都是空白阶段。
急需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海南岛由于最近几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逐步向中西部山区延伸,大量砍伐原始森林,开垦荒地,种植了人工林,比如橡胶,桉树等,使得海南孔雀雉的栖息地遭到大量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其种群数量的减少。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普查全岛的主要林区,比如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以及黎母山等保存较完好的原始生态林中尚有发现孔雀雉的存在,最近几年,通过立法加强执法力度,禁止砍伐和破坏原始生态林,在部分保护区内的海南孔雀雉种群数量也在逐步的恢复,其实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这些林区的真实数据目前还剩下多少,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造成海南孔雀雉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的捕杀,在上个世纪末期以来,海南中部山区的周边原著居民都有持枪进山打猎的习惯,通过设立陷阱,套绳,猎枪射击等大量捕杀海南孔雀雉,也加剧了其种群进一步减少的危机。
天敌也是有,比如一些蛇类,青鼬也会捕杀海南孔雀雉。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类对其关注程度不足,保护好其栖息地环境,就能很好的保护好它们。由于很多研究条件的限制,经费的原因,未来也希望有更多的动物学家对其进行更为详细的研究,为其更近一步的保护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