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黔北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科协主席肖仕明很忙。这位苗族男子一边干着例常的工作,一边和不少有志之士为新成立“务川臭蛙自然保护区”而奔走。
务川臭蛙发现于务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生存在溶洞之中的蛙类,该物种目前全世界发现量仅剩大约60只,处在极度濒危的时刻。“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务川臭蛙从眼前消失。”肖仕明说。在上月举行的中国科协第11届年会上,他提交的关于保护务川臭蛙的论文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而在会下,由务川自治县政府首期拨款2万元开展的保护区前期工作已经展开。
总数仅约60只 被列为极危物种
务川臭蛙是臭蛙家族中的一种,因其发现于务川而得名。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喀斯特洞穴蛙类,也是40余种臭蛙中唯一生存在洞穴里的品种,全世界目前仅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发现过,最近才在毗邻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有新发现,总数仅约60只,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极危(CR)物种。
刘健昕,34岁,仡佬族,务川中学生物组教师。2002年5月1日,在强烈好奇心和对臭蛙生存现状关注的驱使下,刘健昕约上同事申强,前往柏村镇大沟水库溶洞,寻访臭蛙的下落。刘健昕从水塘中抓起3只臭蛙,将它们放在一个玻璃箱内,带回家做研究。他在箱子里放上假山,用黑布罩住箱子,模拟臭蛙生活环境。但臭蛙太“金贵”了,对水温的要求很高,只能在16℃至18℃之间。养了3个月,迎来了酷热的8月,3只臭蛙还是相继死去。后来,刘健昕将3只臭蛙做成生物标本,以便做进一步研究。
专家亲临务川 研究臭蛙
2003 年,刘健昕和申强写下《救救务川臭蛙———务川臭蛙在大沟水库溶洞的现状调查》一文,详细阐述了务川臭蛙的生活习惯、分布现状及生存环境等。该文指出:务川自治县柏村镇大沟水库溶洞务川臭蛙虽然繁殖群体,但数量极为稀少,正处于灭绝的后期。同时,刘健昕、申强在文中呼吁:我国在对动植物的保护中,对蛙类还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更没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珍贵动物那样的相应法律法规,当地群众根本没有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意识。因此希望各级部门及时行动,保护这一濒于灭绝的物种。
这篇2000多字论文的发表引起了生物界的关注。先后有中国科学院专家刘晔、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爬研究室副研究员戴强、世界自然基金会石全华女士、湖南师大、河南大学、陕西师大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务川,进一步探究臭蛙的各种习性。
发现新分布点 申报自然保护区
2008 年5月和8月,科考队先后两次到务川考察,新发现4个务川臭蛙分布点,加上原有的一个分布点,在务川境内共发现5个务川臭蛙分布点。每一个分布点上的务川臭蛙数量都非常少(每个分布点有都在10只以内),务川臭蛙正处于绝灭的边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务川臭蛙生活于16-18℃的恒温溶洞内,食物单一,其繁殖对水环境要求特别高,所以务川臭蛙的适应生存空间很窄。再加上人为活动和人为捕杀,务川臭蛙正处于灭绝的危险中。
目前务川自治县的务川臭蛙分布区还不属于任何自然保护区,为此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两栖专家谢峰呼吁:应该新建保护区来保护务川臭蛙物种,不能让珍稀的务川臭蛙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绝灭。
2019年4月18日,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生物学会宣告成立。这个学会正收集整理务川臭蛙的有关资料,用于申报建立自然保护区。 根据务川县政府的安排,务川臭蛙的栖息地将首先成为县级自然保护区,随后进行市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
本报记者 刘虎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