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已进入冬季的温泉县气温仍在下降,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负责人纪晓伟和同事正通过远程微波视频监控大屏,查看保护区里新疆北鲵的一举一动。
给新疆北鲵宁静的家园
自2013年12月调入管理站工作,纪晓伟便和新疆北鲵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再忙,我脑子里都惦记着它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像婴儿一样,需要人类用心用爱呵护,才能健康安全长大。”
新疆北鲵,又名“中亚北鲵”,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形状像婴儿的手指,背部深灰色中带淡黄,腹部是白色,身体湿润黏滑,属于水陆两栖动物,也叫“娃娃鱼”,主要分布于温泉县西部山区博尔塔拉河水系上游的支系中。
“新疆北鲵是距今3.5亿年的孑遗物种,主要生活在温泉县境内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山泉水溪流中和湖泊浅水处,属于极危物种,目前野生种群数量突破3000尾。”纪晓伟说,随着对新疆北鲵了解的深入,我对它们产生了特殊感情,“尤其是这几年湿地保护的加强,看着新疆北鲵数量慢慢增加,有了宁静的家园,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在纪晓伟的笔记本电脑里,分类存放着关于新疆北鲵的各种资料,“这些资料很宝贵,在新疆北鲵保护方面,新疆师范大学科研专家团队和保护区的管护员功不可没。”
“新疆北鲵之母”有了接班人
作为新疆北鲵的再发现者——王秀玲在新疆北鲵保护方面起到了奠基和助推作用。
据王秀玲回忆,1989年9月,时任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授的她,在温泉县捷麦克沟重新发现了新疆北鲵,于是立刻向学校报告,学校成立了新疆北鲵课题研究中心,她带领团队一边到实地考察研究,一边申请新疆北鲵保护与人工繁殖基金。1994年,经过大家齐心协力,温泉县建起100平方米室外人工驯养繁殖场,新疆师范大学建起室内水泥饲养池。
“30多年来,我们团队调查的面积有2500平方公里,找到6处新疆北鲵栖息地,为了让孵化水温达标,我搬来了家里的制冷设备,又往池子里放冰块,定期给小北鲵捉蚯蚓,最后人工孵化成功了。”王秀玲说。
新疆北鲵人工孵化成功,让王秀玲的科研团队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也为拯救和保护新疆北鲵奠定了良好基础。“1996年到1997年,我们与广东省中山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研究表明,新疆北鲵野外种群数量极为稀少,趋于灭绝,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王秀玲说。
随后,新疆北鲵保护受到了政府部门重视,1997年,自治区级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成立。2016年,温泉县委投资700多万元,建设集科普、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新疆北鲵科研宣教中心。2017年,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退休以后,王秀玲将该项工作的“接力棒”交给了学生袁亮博士,他正带领团队致力于新疆北鲵人工繁殖和种群保护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如今,这支科研团队已成为保护新疆北鲵的一支新生力量。
“‘新疆北鲵之母’王秀玲教授,还有保护区的管护员们都在用一己之力,保护着新疆北鲵。”袁亮说。
人工与科技的共同守护
冬花就是一名管护员,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医院照顾丈夫。“我也放心不下新疆北鲵,20多年来,它们就和我的孩子一样,守着心里才踏实。”冬花感慨道,她隔两天就从医院回保护区一趟,看看新疆北鲵。
67岁的冬花把家安在了管理站,每年4月,冰雪融化,大量牧民回迁牧场,如果牛羊误闯保护区,就会伤害到藏在石头下的新疆北鲵,驱赶牛羊就成了冬花巡逻中的一项任务,平坦的地方骑摩托车,车辆无法进入的地方就骑马。
“新疆北鲵的视力差,它们到了陆地上经常迷路,阴雨天更是找不到家。”冬花说,特别是繁殖季节,它们习惯在石头下产卵,到岸边找食物,遇到牲畜踩踏石头,这些小生命就会遭殃。
2016年,温泉县对新疆北鲵栖息地实施退牧还草还湿,引牛羊下山,建围栏、修水渠,安装界碑、警示牌、远程微波视频监控等系列防护工程,加大生态修复与治理力度,建立新疆北鲵科研宣教中心,成立新疆北鲵人工孵化展示室,“人们通过大屏就能看到它们的生活状况,免去了人为干扰。”纪晓伟说,目前,人工孵化出200余尾新疆北鲵用于科研,今后他们会继续做好保护工作,用爱心和责任守护好每一尾新疆北鲵。(白素君)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