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这一在软体动物王国中的珍稀成员,被誉为“大熊猫”。自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以来,其稀有地位日益凸显。到了2021年,螺蛳更是被我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这一系列殊荣彰显了其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披众多光环的生物,却以一个朴实无华甚至带着些许“土气”的名字——螺蛳,走进人们的视野。
此“螺蛳”非彼“螺蛳”,我乃云南独有之土著,仅见于高原淡水湖泊之中。我以滤食方式摄取藻类和有机碎屑,以此抑制藻类繁衍,并提升水体清澈度。虽名朴实,却拥有不凡之分类地位与科学价值。近日,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针对洱海流域螺蛳之分布、种类及生境展开调研。调查显示,洱海流域螺蛳之分布范围与数量已显著缩减,仅在海西海可见少量踪迹,且民众对螺蛳之保护意识尚待加强。
在海西海北部区域进行的下网调查中,仅捕获到4颗螺蛳。将它们养在水桶中1天后,竟然胎生出3颗小螺蛳,这样一来,总计达到了7颗螺蛳。这一发现揭示了洱海螺蛳数量的急剧减少,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种珍稀生物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螺蛳,这一云南特有的土著物种,属于田螺科螺蛳属。与螺蛳粉等菜品中常用的田螺科石田螺属及圆田螺属的田螺有所不同。螺蛳通常体型较大,壳质厚实,外形宛如一座塔,拥有6个均匀增长的螺层,皆外凸。其壳顶较为钝圆,而体螺层则显得膨大。壳面颜色多变,可能为绿褐色或黄褐色,且螺壳上布满了密集的瘤突或是锐利的棘刺。在湖底,它们常以宽大的足部进行爬行,且雌雄异体,采用卵胎生的繁殖方式。
螺蛳,这一曾在云南高原湖泊中广泛分布的物种,如今却面临着灭绝的危机。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湖泊环境的污染以及过度捕捞等种种原因,螺蛳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已经大幅缩减。目前,仅在洱海流域的海西海地区,才残留有少量的螺蛳种群。尽管螺蛳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人们对我们的关注和保护措施仍显不足。我们迫切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注,以便我们能继续为地球的生态平衡贡献力量。希望我们能共同携手,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让螺蛳这一独特的物种能够延续下去。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