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评论 > 历史评论

中华神禽志 水鸟 (十二)鹮 (上)秦始皇的圣禽,百年时间,为何日本没保护好朱鹮?

媒体:知乎  作者:雷震于天
专业号:白肩黑鹮 2020/12/17 16:33:40

中华神禽志 水鸟 (十二)鹮 (上)秦始皇的圣禽,百年时间,为何日本没保护好朱鹮?

中华神禽志 水鸟 (十二)鹮 (上)秦始皇的圣禽,百年时间,为何日本没保护好朱鹮?

雷震于天

雷震于天

产品设计 头条号《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17 人赞同了该文章

玉山一朱鹭,万里入王畿,欲向天池饮,还绕上林飞,金堤晒羽翮,丹水浴毛衣,非贪葭下食,怀恩自远归。(汉 苏武《乐府诗》)

鹮族和鹭族很象,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的嘴。鹭是尖尖直直的,看起来象长剑。鹮是长长弯弯的,让人想起《浪客剑心》里的“逆刃刀”。

但鹮族远不如鹭族。数量不行,发展也不好,在中国有居住证的鹮族只有四位。

老大是黑头白鹮,身高七十六公分,听名字就知道它的特色,生活在中国华南华东,但外国也有不少。

黑头白鹮

老二是白肩黑鹮,就比老大矮一公分,特征同样不必多说,闻名可知,现在除了中国云南,在东南亚还有分布。

老三是彩鹮,身高六十公分,有些矮胖,它的羽衣是深栗色的,但上身却有绿色或紫色光泽。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中国也不少见。

鹮家真正有名的是四妹朱鹮。就象说到鹤族,大家就会想起丹顶鹤,说到鹭族,大家就会想起小白鹭一样。说到鹮,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朱鹮。

但这其实对朱鹮并非幸事。一位网红的诞生,背后凝聚不知多少血泪!

狼狼啊狗,曾经,朱鹮一家也兴旺过,那时的它与现在其他鸟儿受到的重视程度并无不同,因为它们的生存状况也并无不同。

白肩黑鹮

每年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出,飞到东南亚过冬。那时,朱鹭途经的中国、韩国、日本都有它们的分馆。人们喜欢这种鸟儿,因为它们的脸是显著的朱红,羽毛是漂亮的粉红,看起来喜气洋洋,于是人家叫它“红鹤”,谐声“红火”。不过,似乎也就是喜欢而已。朱鹮好象在古代名气真的不高。虽然传说汉朝开国时有“朱鹭之祥”,但具体情况已经未明了。从这点看,她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鹤、鹭等大佬。这原因是因为朱鹮虽然各种美照看起来高大威武,但实际上个子太小了,比小白鹭还小一号,只有五十五公分,也就容易被忽视。

有关朱鹮的传说,载入书籍的很少。虽然网上有不少故事,比如说朱鹮是汉水游女的。还有说朱鹮是一位叫“侯吊筋”的土豪的家人变成的。但这些故事都真伪难辨。因为现代人最会编故事,虽然有些元素是由来已久的传说,如“汉水游女”,自上古就有了,但却存在被现代人移花接木安在朱鹮头上的可能更大。

比较典型的攀扯关系例子就是埃及的月神托特,他是埃及的智慧和学习之神,用天平称量死者的心脏以判断其一生的善恶。一般就说他是朱鹮头的男人。

这么说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朱鹮是东亚特有种,在非洲是没有的。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攀附。谁让朱鹮名气大了呢?其实,托特的“鹮”是埃及圣鹮,这种鸟和我国的黑头白鹮很象,但和红脸粉羽的朱鹮差别很大。可就因为翼下裸露的皮肤是朱红色的,就这居然能够冒上朱鹮的名。可见人们瞎扯能力之强大。当然,这比起把埃及的贝努鸟瞎扯成凤凰也只是小巫见大巫。至于它的原型是朱鹮还是苍鹭又或者火烈鸟呢?早就被人忘在九霄云外了。

按《和汉三才图会》的记载,红色的鹭鹮族成员有两位,一位是朱鹭,其实它现在还是很多地方朱鹮的别名。一位是“旋目”,这种鸟和前面提到的鵁鶄齐名,是古代皇家园林的两大金刚,所谓“交睛旋目”是也。司马迁就提到,秦始皇养过它们。而历代学者则认为,它也是朱鹮。

彩鹮

这就怪了,莫不是日本人搞错了,把一物分为二名?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是这样的。但细评“旋目”的描述,这种鸟的名字来源是因为它双眼凹陷,外圈有成螺旋状的眼毛。而现代学者多把这解释成朱鹮的颈羽,多少有点说不通。而且,《和汉三才图会》上提到旋目有顶冠,这也是朱鹮不具备的特征。不过既然是通行观点,还是遵照吧。

在古时,“交睛旋目”被认为是珍禽中的珍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旋目”列为和“鷫鷞”一样的“附”,这说明他对其了解也不够,仅止步于传闻。不过《本草纲目》也没有朱鹮,就连《清宫鸟谱》也没有,这说明那个时代的朱鹮已经淡出了大众视野。

然而在海的那边,日本的朱鹮家族却备受关注。

日本最古老的史书《日本书纪》里就提到过朱鹮,并称其是日本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与《日本书纪》面世同时,日本天皇已经开始使用“日之丸”旗做为象征,这也就是后来的日本国旗。朱鹮雪羽红脸的造型与这面旗子真是相当搭配。

不过在16-17世纪,日本老百姓是讨厌朱鹮的,无他,数量太多,又不怕人,经常到稻田里破坏庄稼。是的,那个时候日本的朱鹮比现在的鸽子还常见,飞过来黑压压的一片,经常把田里的庄稼吃得干干净净,让老百姓饿肚子。可日本农民也不敢打它们,就连驱赶也要申请。这倒不是因为天皇喜欢它,而是因为当时日本全国都信佛。上至天皇,下到农夫,大家连肉都很少吃。因为佛教是戒杀生的。自然朱鹮子孙昌盛。

当时对于日本的朱鹮来说可谓黄金时代。老百姓的威胁可能还没乌鸦强。因为乌鸦会啄坏它的卵,老百姓不会。官方对朱鹮实际是保护的。甚至规定老百姓不能染指朱鹮漂亮的羽毛,就算是脱落的也必须由官方组织收集。它们被做成各种武器或仪式用具,比如箭羽。据说用朱鹮羽毛做的箭有加成作用,是贵族的爱物。

就这样到了1823年,德国人斯尔包特在日本便很容易地记录到朱鹮,这是西方人认识这种鸟的开始。五年后,第一只朱鹮标本被送住欧洲。又过了八年,1936年,荷兰生物学家为这种鸟命名为IBIS NIPPON,也就是日本鹮。

朱鹮

有朋友可能不乐意了,说中国也有朱鹮,怎么叫“日本鹮”?没办法,依靠发现地命名是当时的国际惯例。中国那时正处闭关锁国的满清时代,外国传教士严禁进入中国的内地。而与此同时的日本基督教却有了很大的起步。织田信长就是个基督教徒。因此西方的传教士在日本采集标本很容易。仙鹤也就是这样被叫做“日本鹤”的。1872年,外国人也曾经以“中国鹮”命名在中国发现的一种灰色朱鹮新种,但随后人们发现,其实朱鹮没有亚种。其实灰色就是它们的节日盛装。每年谈情说爱的季节到来时,雄朱鹮的耳后会分泌一些黑色的液体颗粒。被它们用长喙涂抹得全身都成为灰色。这样的朱鹮人类看起来很难看,但在雌朱鹮眼里却是绝世帅哥。

等到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人才能大举进入中国内地。1854年,有人在山东捕获到了一只朱鹮,后被送到巴黎自然博物馆。这是第一只进入欧洲的中国朱鹮,其时距第一只日本朱鹮到达欧洲已经过去了26年。

这里必须提一个英国人的名字:史温侯。这是台湾译法,大陆叫他“郇和”。做为英国的外交官,他同时也是位博物学家。长期担任英国在远东地区的领事。因此,他对东亚的鸟类,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的,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是东亚鸟类学鼻祖。

1872年,史温侯在宁波发现了朱鹮,并且捕捉到一只,送到了伦敦动物园,活了五个月。这是近现代第一只被人工饲养的朱鹮。

而在之前的1868年,朱鹮的命运已经发生了扭转。

那一年日本搞明治维新,全国西化,人们不再一味吃素。执行几百年的禁猎令也松动了,朱鹮开始遭到捕杀,数量下降。但这一情况当时并未对朱鹮造成致命打击。因为日本天皇与朱鹮有深厚的渊源。

日本的国教名为神道教。其顶点叫做“伊势神宫”,供奉的是日本的太阳女神天照。传说她也是日本天皇的祖先,所以“伊势神宫”可谓日本天皇家庙。日本公主很多未出嫁前都在伊势神宫担任巫女。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有如伊斯兰教徒心中的圣城麦加,藏族人心中的布达拉宫那么崇高。

英国鸟类学家史温侯

伊势神宫有一项重要活动,是为“迁宫”,也就是每20年,将神宫重头修一遍,这排场中国人甘拜下风。其有很多理由,如吉祥除秽,锻练匠人技艺等等。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东亚的建筑都是木建筑是会随着时间老化。

为了对抗这种老化,中国人采用的方式是每几十年大修一次,不然就算是紫禁城也会显出老态。而相比之下,财大气粗的伊势神宫则是全部新建,自然永葆青春。

在迁宫时,有很繁复的仪式,其中一项就是尊奉神刀“须我流”,又叫“须贺利御”,其刀把就必须用朱鹮的正羽,也就是它身上最大又最漂亮的羽毛做装饰。这是很庄重的事,大意不得。

于是在1893年,可能是已经感觉到了朱鹮数量的下降,在禁猎令开始后的25年,日本已经将朱鹮列为地区保护鸟类。而直到1901年,朱鹮在日本还可以随处看到。

可朱鹮数量的直线下降已经开始了。尽管日本人很警觉地在1908年将其设为禁猎鸟,可奇怪的是越保护越少。甚至超过了以前允许捕猎时的消失速度。1915年朱鹮就在东京地区消失,在各地的数量也锐减,1925年,朱鹮就在日本本岛消失了。

这里的个中缘由,很多年后人们才明白,朱鹮是树栖鸟类,在树上营巢,随着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一棵棵大树被砍伐,一座座工厂拨地而起。电线布满天空,稻田洒满农药。这不是仅仅依靠禁猎就能保护的。

但当时的日本人是花了很大气力,走了很长弯路才知道这一点的,而且心急如焚。

日本人真的喜欢朱鹮,虽然没有把它当做国鸟,但估计那不是看不起它,而是认为属于天皇的神鸟不能下降庶人。虽然数量在下降,日本人还是在1922年做了一件不地道的事,他们提出,把朱鹮的拉丁文名改成NIPPON NIPPON。也就是“日本的日本”。这纯粹是因为他们对朱鹮的喜爱,结果就心怀鬼胎地把它改成日本专属了。但国际接受了这个名称,这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国际上对朱鹮的称呼比较混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日本鸟类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因为亚洲先富起来的日本走了西方国家的老路,也就是对外殖民。出兵侵占琉球和朝鲜,以及我国的台湾。在这些开疆拓土的活动中,和西方殖民的方式一样。鸟类学者充当了先锋官。在20世纪初,日本的侵略初尝甜头时,就出了很多著名的鸟类学家,他们为东亚的鸟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同时背后也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提供了很多服务。他们在日本控制下的台湾,朝鲜等地发现并采集鸟儿进行研究,发现了象冠麻鸭等很多以前记载不详的新种。而也许是因为有了史温侯的渊源,加上天皇的关系,其中朱鹮最能够引起日本鸟类学家的兴趣,所以促使了这次改名。可以说,那时起,整个东亚大陆的朱鹮分布已经为他们所了解。这也就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日本神道教的顶点:伊势神宫

眼看着就到了1934年,全日本只有100只朱鹮了。于是就在这一年,日本天皇指定朱鹮成为“天然纪念物”,也就是说连同朱鹮生活的环境一起进行保护,似乎是找到了方向。

遗憾的是,时间不对、那个时候正是二战全面打响的日子,国际局势风云变换,日本做为侵略者,害了别人,同时也坑了自己。在那狂妄掩盖理智的年代,日本把自己全国推向了深渊。人尚且自顾不暇,何况鸟儿?结果等到大战结束后,日本人才慌里慌张地保护自己的国宝。虽然在1945年,也就是其投降的那年,他们就在佐渡岛建立了一个自然保护区,但到1952年日本人才发现,自己全国的朱鹮只剩下三十二只了。

同年,伊势神宫迁宫,这时使用朱鹮羽毛成了一个难题。他们向政府提出申请,而政府却舍不得任何一只朱鹮。最后才不得不要求,用茶帚羽取代。

茶帚羽是啥?我没找到确切的答案,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应该是小一号的羽毛,用于日本茶道的。自然没有正羽那样对朱鹮伤害大。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伊势神宫同意了这种做法。

对于这仅剩的三十二只朱鹮,日本人可谓费尽心血,甚至自发组织民间团体对它进行保护。可是呢,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到了1956年,日本的朱鹮就减少了一半,而到了1958年,只剩下11只了。

快急疯了的日本人加大了保护力度,东京第十二次国际鸟类保护会议将朱鹮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而且采用主动出击的方式,在佐渡岛设立保护中心,决定把一些面临危险的朱鹮抓起来,不,是保护起来。

伊势神宫迁宫仪式

因为日本人认为,野外生活的危险太大。前有天敌,后有偷猎。食物不足要命,气候不佳要命。于是高层一声令下,日本能登地区的最后一只朱鹮成为被捕捉对象,花了三年才捉到。遗憾的是这只名为“能里”的朱鹮养了二年后,就死掉了,此时日本还有七只朱鹮。

更悲摧的是,从1971年到1975年,所有的小朱鹮全部夭折,无一存活。

这也就奇怪了,你说那个时代日本的经济已经起飞了,不差钱,举全国之力都没法保护这一种鸟儿,这是什么道理呢?

个中原因直到解剖小朱鹮的身体时才发现原因。原来自日本经济腾飞以来,工业污染随处可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956年的“水俣病事件”。那就是因为工厂排放了过多带汞的污水,让附近的环境深受其害,汞被鱼虾吸收后再被人类吸收,数十万人深受其害。其实这件事之前人们已经想到了,所以将朱鹮圈养也是害怕它们误食有毒的鱼虾。可人算不如天算,当时日本已经找不到不含汞的泥鳅了。而代之以未被污染的海鱼更是造成了五只小朱鹮的直接死亡。因为海鱼是朱鹮寄生线虫的中间宿主!

就这样,日本人不得不尝试人工孵化。

依然失败。1975年开始就没有孵化出小朱鹮,有时候甚至连蛋也不翼而飞了。原来这活着的七只朱鹮看似健康,但实际早就不正常了,甚至丧失了繁殖能力。

于是1975年到1980年又有两只朱鹮死去。到了1980年就连朱鹮卵也已经采集不到了。

情况如此危急,就连欧美人都看不下去了,国际鸟类保护会会长甚至致信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了捕捉成鸟人工饲养保护的建议。日本经过考虑同意了这一方式。

于是在1980年底到1981年初,日本花了三个月时间将野外最后的五只朱鹮全部捕获。在佐渡朱鹮保护繁育中心与之前的一只朱鹮合群。它们根据脚环的颜色分别叫做:阿红,阿黄,阿绿,阿白,阿金,阿蓝。

在这里,日本人想尽一切办法给朱鹮以最精心的照顾。它们住的是高大的圆穹型笼舍,里面分了几个小间,就象套房一样。吃的是人工饲养的长约5—6厘米的观赏金鱼,确保全无污染,每只每天的数量是30----50条.这个数量是经过精心计算,既不会让朱鹮们饿着,也不会让它们吃坏肚子。每月还要给朱鹮进行一次体检:包括量血压、体重、体长。

但日本人心里明白,这是最后的努力,事实上他们已经全无把握,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其实这件事从十年前就开始了。

相比朝鲜人,日本人要聪明得多,因为他们懂得面对现实。他们知道,自己,还有朱鹮是从哪来的。

中国,是朱鹮的故乡,拥有比日本多得多的资源。1903年,深入陕西渭河流域的美国人就曾发现,在河道的两岸,有数不清的朱鹮。而在日本朱鹮数量已经下降的1930年,中国尚可以在14个省发现朱鹮。但是,和日本一样,当国家步入快速发展道路后,也就宣告了朱鹮的末日到来。

1950年,中国在甘肃、陕西的稻田里看到朱鹮,但在1958年就只能在三个省的范国内见到了,随后只能零星地采集到标本。1964年后就再也没有被观测到了。人们已经相信朱鹮在中国灭绝了。

但中国永远是日本的最后希望。1970年,中日还没有恢复邦交,日本人就通过私人关系联系上了郭沫若,请他在寻找朱鹮的方面给予帮助。1972年,中日刚正式建交,日本环境厅就迫不及待地与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沟通,要求寻求朱鹮。为什么这么急呢?八成是因为伊势神宫的迁宫日又到了。以前还有茶帚羽,现在恐怕这也找不到了。

不过中国那时还在“史无前例”之中,自顾不暇,一直到1978年,在日方的再三催促下,经过充足的准备,才找上了寻找朱鹮的道路。

一开始真是大海捞针啊。当时交通不畅,所去的地方是历史上有朱鹮记录的最边远的地区。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通车。以中科院刘荫增先生为首的队伍真的是上山下海,吃尽苦头。

第一年,没有收获。

第二年,还是没有收获。

也就在这一年,中国才将朱鹮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对朱鹮的寻访在继续,但似乎总是擦肩而过,找到的很多老人在看了刘荫增先生的有关朱鹮的照片后都说看到过这种鸟,但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这让刘荫增很是失望。

一直到1980年,来到天水的一家工厂,工人们在看过宣传片后忽然说:“这鸟儿我见过,还打死了一只呢!”

“怎么回事?”刘荫增紧张地问。

原来几年前,有工人看到几只怪鸟儿在稻田中吃食,于是拿着枪冲了过去,有两只飞到森林里不见了,一只飞得慢的被一枪打死。但它的肉也不怎么好吃.......

由于这种鸟少有见到,所以工人还保留了它的几根羽毛,拿出来给刘荫增看,果然是朱鹮羽。

三年的寻找,结果只是这几根羽毛!刘荫增有想哭的感觉。他也无力责备这淳朴的工人,只是叮嘱他,以后不要再随意打鸟了,因为你打死的,可能就是国宝.....

考察进入第四个年头了,虽然还没有发现朱鹮,但去年的羽毛多少算些收获。这次的目标是洋县,关中腹地,以前曾经在1957年收集到标本。察队公布了赏额,凡提供有效消息的人奖励一百元。

首先的目标是金家河,因为有群众报告说有类似鹭的鸟儿在这一带活动。考他们敲开了一家人的门,屋主是位老农。在看了朱鹮的图片后,他表现有些冷漠。

“老先生,这种鸟儿以前你见过吗?”

“见过。”

“在那看见的?”

“田那头。”

“有人说这里有鸟巢,你看见了吗?”

“大风吹跑了。”

埃及托特神

老农明显不愿意配合。后来刘荫增才知道原委,原来朱鹮本来这几年就在老人屋后的大树上筑巢,但倔犟的老人一直想要“入土为安”,于是就在不久前砍伐了那棵大树。树上的朱鹮巢连着未被孵化的蛋一起破碎了,朱鹮哀叫着,远远飞走了。

考察组几乎已经要放弃这里的找寻,转战甘肃了,可正好在5月21日那天,一位砍柴的村民来报告,在姚家沟发现了那种鸟。

刘荫增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在辛辛苦苦寻觅四年后,一切终于有了回报,在姚家沟的一棵青冈大树上,他们发现了一个朱鹮巢,巢里有四只雏鸟,巢外有一对成年朱鹮。此次考察发现了七只朱鹮,这里就有六只。正是世界最后的朱鹮种群。

真的是危如累卵,在发现不到一周后的5月27时,灾难就降临了这个小家庭。因为无力捕得足够的食物。一只雏鸟被活活饿死,还有只也被甩落树下。

考察队员马上调来足够的泥鳅养在亲鸟觅食的稻田中供它们捕捉。另一方面收养了那只被甩下树的小家伙,立刻送往北京动物园,后来给它取名欢欢,这是中国人工饲养成功的第一只朱鹮。

保护工作在紧锣密鼓进行。三个月后,朱鹮保护就正式开始了。但朱鹮的厄运并没有结束。

就在中国欢庆发现朱鹮的同时,日本的阿黄阿红死了,一只死于肝炎,一只死于肠炎。在此之前,日本人已经对所拥有的六只朱鹮进行过研究,发现它们中只有阿绿是雄鸟,其他全是雌鸟。

而阿绿虽然性欲强烈,每年都会和身边的伴侣们交配,却从没诞下过受精卵,这一切证明日本的朱鹮已经血脉尽失。

1982年,一只朱鹮被附近的工人打野味杀死了。这是那七只朱鹮中的一只,对保护工作来说,是一次重大损失。随即两位工人在自首的情况下获刑一年半。这是中国因杀朱鹮被判刑的第一起案例。虽然可惜,但教育了远近百姓。

埃及圣鹮

1985年,阿蓝、阿白也死了,日本只剩下了阿绿与最年长的阿金。

可中国却传来好消息,在人们的帮助下,洋县的朱鹮接连繁殖成功!

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定时对朱鹮进行投喂,同时把鹮爹鹮妈无力抚养的小鹮送往北京,在那里养殖。

在1985年,那只第一只被救助的朱鹮欢欢领受了一个光荣的任务,那就是远赴日本,与朱鹮阿金成亲。

说起这桩婚事,明显是欢欢吃亏。它还是小鲜肉,而阿金却是日本最老的一只朱鹮,它于1968年被捕捉,已经笼养17年,年龄是欢欢至少四倍。

可是没办法啊,日本也就只有这种老女人了。而阿金和阿绿作了多年的夫妻都没怀上,也就只好求助欢欢强壮的繁殖力。日本人骨子里还是信奉“娃是自家的好”,不过中国也支持这一行为。因为有“近亲繁殖”问题,如果欢欢留在中国,也很大可能是和自己的姐妹甚至甥女交配,这也不利于一个种族的繁衍。

结果还是没成功。

洋县朱鹮

阿绿始终没有怀上。但以欢欢的东渡为契机,中日签订了共同保护计划。

1986年,陕西朱鹮保护站正式成立了。日本的相关人士来到了洋县参与对朱鹮的保护。而之前并没有直接参与。其实这不一定是日本人的问题,因为毕竟,尚存抗战伤痛的中国人对他们有着戒心。不过后来有说法,是日本主导了朱鹮的保护工作就是纯粹胡说八道了。

当然,日本的贡献也不能忽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他们多少提供了把朱鹮养死的经验吧。

真正为朱鹮的保护投入有价值努力的还是中国政府。为了朱鹮的繁衍,洋县不准建设工业项目,禁伐林木,以保护朱鹮生活的天然环境。这些措施在现在看来自然是回报远远大于投入。但在当时人们真的是咬紧牙关作出了巨大牺牲。在其他地区都快速发展的时代放弃了发展机会。

1989年,世界上首次朱鹮人工繁殖成功于北京,这是中日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1993 年,朱鹮人工孵化成功,在这里面,上海专家何宝庆贡献巨大。从此,朱鹮家的再次兴旺有了科学保证。

日本依然没有放弃让自己本土的朱鹮生下宝贝蛋的努力。于是1990年,让他们唯一的雄朱鹮阿绿来中国享受了漂亮妹妹的服务。遗憾的是,阿绿估计真的不行,这次猎艳之旅一无所获。

而在1994年,中国又借给了日本一对朱鹮,叫“龙龙”、“凤凤”。没想到日本再次大出洋相。三个月后龙龙突然死亡,死因不明。

结果日本人顺理成章在第二年将凤凤与他们老迈的阿绿配对。可想而知凤凤的心理阴影。和其他鹮科鸟类一样,朱鹮一般就是一生一世一双鸟的,很多在配偶死了都不再婚,可况是老态龙钟的阿绿。

结果日本人的希望还是落空了,阿绿也于当年死亡。于是日本本乡本土的朱鹮只剩下了阿金一只。这可以说是举国同悲。

直到1998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访日时送给了日本两只朱鹮“友友”和“洋洋”。这一下才让日本人的悲痛有所缓解。友友洋洋极为给力,在第二年就生出了儿子“优优”,这是三十年来日本出生的第一只朱鹮。

日本朱鹮到了末路,而中国继续高歌猛进。1997年开始了人工饲养,1999年,中国已经有200只朱鹮。2000年,中国的人工饲养终于成功了。朱镕基总理又送了日本一只朱鹮姑娘“美美”,这是为了与已经长大了的“优优”配对。

就这样,中国送去的朱鹮在日本开枝散叶,繁盛起来。而最后的日本雌朱鹮阿金,在度过了漫长的孤独岁月后,于2003年10月10日死亡。它是1968年被捕捉到的,在笼中度过了漫长的35年囚禁岁月和8年孤独岁月,在这最后的日子里,眼看着隔壁的友友洋洋一家人儿孙满堂的情形,心中的苦闷真的闻者伤心,见者落泪。于是也难怪它在最后的日子里已经双目失明了。

阿金的死相当惨烈。一天早晨,它用头猛然撞击铁栏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过它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朱鹮寿命最高记录。

阿金的死意味着日本本土的朱鹮彻底地消失。此时,据日本人开始保护朱鹮已经过去了110年。伤心的日本人将阿金的遗体放入冷库,希望有一天能够通过DNA技术让阿金复活。尽管科学证明了朱鹮没有亚种,但日本人的心里面有。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以日本人做事的严谨程度,以他们的科学技术,以他们的重视程度,为什么上百年时间都无法保护好一种鸟儿,终于让它死绝了?

综合观察中日两个国家对朱鹮的保护历程。中国起步比日本晚八十多年,开始保护时的种群更是少得可怜,可为什么中国成功,日本失败了呢?

1999年。日本名企业家矢崎胜彦来到中国探访朱鹮保护,一到洋县,看着起伏的群山,他就明白了个中缘由。

那就是中国到底是大国啊。

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尽管受尽屈辱,尽管也在遭受工业化的冲击,但我们毕竟是大国。我们有底气,我们有资源。这与日本单薄的岛国生态不同,也是日本人觊觎中国的原因。小小的岛国可能在一时间抢得先机,但缺少回旋余地。一次失误足以影响全土,并积重难返。而中国呢?广袤的国土就是无穷的资源。哪怕只剩下七只朱鹮,所实际拥有的资源量也是日本那五只朱鹮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日本的朱鹮不过避免地走向灭绝。而中国则获得再生。

现在还有很多中国人盲目相信日本的产品的环境质量,认为中国远远不及,何及可笑。

因为中国太大了,差的地方肯定不如日本,而绝对有好过日本的地方。

差的地方可能一时难以弥补,但如果取得进步,一步就会相当于别人的十步。

到2017年,中国已经有朱鹮2000只,而日本繁殖的朱鹮也达到了200只。虽然朱鹮家族还没有摆脱灭绝的阴影,偷猎仍时有发生,但这已经是世界上鸟类保护最成功的案例了。

中国的成就是日本望尘莫及的。

天命大国是中国,这是历史的必然,一切都将会回到其本来的位置。

阅读 807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