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中国古代鲟鳇鱼考察

媒体:古今农业  作者:王赛时
专业号: 2021/6/24 8:50:48

鲟鱼和鳇鱼都属于江海回游性鱼类,鱼纲,鲟科。鲟鱼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我国现存有史氏鲟(即东北鲟,学名AcipenserSchrenki)、中华鲟(学名A.Sihensis)、达氏鲟(学名A.dabryanus,即长江鲟)等。鳇鱼学名Husodauri.CUS,即达氏鳇。鲟鱼和鳇鱼体形相似,一般体长23米,鳇鱼鱼体长可达5米。鲟鱼青黄色,腹自争。吻近犁形、尖突,左右鳃膜不相连,体部具骨板五行,背正中一行较大。鳇鱼背灰绿色,腹黄白色,吻长而尖,左右鳃膜相连,全体亦有骨板五行,但不象鲟鱼的骨板那样光滑,而是带尖锐微弯的刺。我国古代对鲟科的大型鱼类有多种多样的认识,并且从命名、辨识、资源分布和回游状况,一直到捕食方法,都有丰富的记载,为我们研究这种古老鱼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古代人对鲟鳇鱼的认识鲟鱼和鳇鱼同为鲟科,古人有时难以将其区别,因而统称为鲟鳇鱼,又作鲜鳇鱼。古代对这两种鱼还各有不同的称呼。概括而论,古人称鲟鱼为鲔、鳐、鲸鲔、鳟、尉鱼、仲明鱼、秦王鱼、乞里麻鱼、碧鱼:称鳇鱼为缒、鲼、含光、蜡鱼、著甲鱼、黄鱼、玉版鱼、阿八儿忽鱼。但由于某些人对鲟、鳇二鱼区分不明,古籍中鲟鳇鱼的别名常出现混指的现象,需要仔细辨认。先秦时期,人们一般称鲟鱼为鲔鱼,称鳇鱼为缒鱼。《诗经周颂潜》有云:“有缒有鲔。”又《诗经卫风硕人》有云:“鳢鲔发发。”《诗经谷风四月》云:“匪鳢匪鲔,潜逃于渊。”可见,先秦人士已能准确地区别鲟鱼和鳇鱼了。三国时,吴人陆玑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曾对《诗经》中“有照有鲔”作了1999年第1期详细的诠释:“鳢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鳢身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从广四五尺。”又云:“鲔鱼形似鳢而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亦在颔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益州人谓之照鲔。大者为王鲔,小者为叔鲔,一名豁,肉色自,味不如鳢也。今东莱、辽东人谓之尉鱼,或谓之仲明鱼。”《尔雅》郭注亦有辨析,其注“鳢”云:“缠,大鱼,似壹覃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磷,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呼为黄鱼。”又注“鲔”云:“鲔,鳢属也,大者名王鲔,小者名鲸鲔。”于此可见,‘古人对鲟鱼和鳇鱼已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在本质上予以区分。对于鲟、鳇鱼口在腹位、体有骨板的共性,以及不同的体形特征,都描述得十分清楚。古人还从肉质上区分鲟鱼和鳇鱼,如罗愿《尔雅翼释鱼》记载:“鳇,盖鲔之类,但鳢肉黄,鲔肉白,以此为别。”陆佃《埤雅》卷一记载:“鲔鱼似缒而青黑,长鼻,体无鳞甲,肉色白,味不如值,大者长七八尺。”又载:“鳢,大鱼,似鳟,口在颔下,无鳞,长鼻,软骨,俗谓之玉板,大者长二三丈,江东呼为黄鱼。”《诗疏广要》卷四毛晋注引《颜氏家训》云:“鳢鱼,纯灰色,无文。”鳇鱼体长,古人为此有“二三丈”之说。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鲟鱼和鳇鱼进行了更为精确的论述。其书卷四‘四有云:“鲟鱼,释名嬗鱼、鲔鱼、王鲔、碧鱼。时珍日:此鱼延长,故从寻从覃,皆延长之义。《月令》云:季春天子荐鲔于寝庙,故有王鲔之称。……其状如鳇而背无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颔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斑,纹如梅花状,尾岐如丙,肉色纯白”。又云:“照鱼,释名黄鱼、蜡鱼、玉版鱼。时珍日:缒肥而不善游,有遭如之象。日黄自蜡,言其脂色也。玉版言其肉色也。《异物志》名含光,言光,脂肉夜有光也。……其状似鲟,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长,有须,其口近颔下,其尾岐。”汉隋之间,人们仍多用鲔、鳢之名来称呼鲟鱼和鳇鱼。如《太平御览》卷九三六引张衡《西京赋》:“缒鲔钡鲷”。

阅读 326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